全国热线电话
138-1260-5620
新闻详情

“拙者之为政”苏州四大名园之一:拙政园

文章附图

拙政园……是苏州著名古典园林之一,也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。

全园三部分各具特色,而中部山水明秀,厅榭精美,池广树茂,景色自然,具有江南水乡风格,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。

         刘敦桢《苏州古典园林》



保护范围、建设控制地带


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,始建于明正德初年(16世纪初),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。

全园以水为中心,山水萦绕,厅榭精美,花木繁茂,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。花园分为东、中、西三部分,东花园开阔疏朗,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,西花园建筑精美,各具特色。园南为住宅区,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。

历史发展

其地三国时有吴郁林太守陆绩宅第,东晋时为高士戴颙宅,唐末为诗人陆龟蒙宅,率宋时山阴薄胡稷言建五柳堂,元代为大弘寺,元末张士诚据苏时属其婿潘元绍驸马府。

明正德四年(1509),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宅园,名拙政园。后王氏子将园输给徐氏。

崇祯四年(1631),刑部侍郞王心一在其东部建归园田居。清顺治二年(1645),拙政园一度被镇将所据。

顺治十年(1653),为大学士陈之遴购得。十五年(1658),陈以“结党营私”获罪,园藉没入官。十七年(1660)为宁海将军府。 康熙三年(1664),改为苏松兵备道署。后为吴三桂婿王永宁所得,大事增修。吴三桂反清失败,园再度入官。康熙十八年(1679),改为苏松常道署。道署裁撤后,散为民居。乾隆三年(1738),又划分为二:东偏归太守蒋啟改名复园;西偏为翰林叶士宽所有,另建书园。至此,原来浑然一体的拙政园,演变为相互分离、自成格局的三个园。

嘉庆十四年(1809),复园为刑部侍郞中查世倓购得。嘉庆二十五年(1820),又归大学士吴璥,时称吴园。书园则为道员沈元振所有。

咸丰十年(1860)四月,太平军攻克苏州。八月,建忠王府,吴园和书园都划归忠王府。

同治二年(1863),李鸿章收复苏州后,据为江苏巡抚行辕。

同治十年(1871)冬,张之万抚苏,占为行馆,略加修葺。十一年(1872)正月,改建为八旗奉直会馆,园复名拙政。

光绪三年(1877),西部归张履謙,大加修葺,易名补园。

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,遭日机轰炸。1938年被用作汪伪江苏省政府办公处。抗战胜利后,1946年9月,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四川迁入。

1949年4月苏州解放后,暂由苏南行政区苏州专员使用。

1951年11月,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使用管理,并聘请专家名匠按原样精心修复。1952年10月竣工,11月6日,园中部和西部正式开放。东部暂为花圃和职工宿舍。

1954年,由苏州市人民委员会接管,进一步加以整修,东部自1959年下半年起进行大规模修建,1960年9月竣工开放。至此,分隔已久的中、西、东三部重又合而为一。196134是,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62年,拙政园管理组改称苏州拙政园。1989年收回园南部分住宅并于19929月建成苏州园林博物馆向公众开放。同年,苏州拙政园更名为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。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

现存状况

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,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,全园分东、中、西、住宅四部份。东部明快开朗,以平冈远山,松林草坪、竹坞曲水为主。主要景点有:兰雪堂、缀云峰、芙蓉榭、秫香馆等。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,池水面积占1/3,以水为主,池广树茂,景色自然,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、高低错落的建筑,主次分明。主要景点有:远香堂、香洲、荷风四面亭、见山楼、小飞虹、玉兰堂等。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,水池呈曲尺形,其特点为台馆分峙、回廊起伏,水波倒影,别有情趣,装饰华丽精美。主要景点有:卅六鸳鸯馆、倒影楼、扇亭、水廊等。住宅位于园南。是典型的苏州民居风格。中轴线上有四进建筑,自南而北依次为轿厅、大厅和两进楼厅。 


园林特征


平面图



俯瞰图



剖面图



以水见长



早期拙政园,林木葱郁,水色迷茫,景色自然。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,仅“堂一、楼一、为亭六”而已,建筑数量很少,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。竹篱、茅亭、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,简朴素雅,一派自然风光。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,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。池中有两座岛屿,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,景区显得疏朗、雅致、天然。


庭院错落



由小飞虹、得真亭、志清意远、小沧浪、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,独具特色。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,即枇杷园,由海棠春坞、听雨轩、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,主要建筑为玲珑馆。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,穿插了这两组庭院,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。同时,对山水景观而言,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,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、开阔。

这种园中园、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”、对比衬托;空间的隐显结合、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、藏露掩映;空间的欲放先收、欲扬先抑等等手法,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,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,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。


花木为胜






拙政园向以“林木绝胜”著称。数百年来一脉相承,沿袭不衰。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,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,如桃花片,“夹岸植桃,花时望若红霞”;竹涧,“夹涧美竹千挺”,“境特幽回”;瑶圃百本,花时灿若瑶华。”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,垂柳拂地,“林木茂密,石藓然”。

每至春日,山茶如火,玉兰如雪。杏花盛开,“遮映落霞迷涧壑”。夏日之荷。秋日之木芙蓉,如锦帐重叠。冬日老梅偃仰屈曲,独傲冰霜。有泛红轩、至梅亭、竹香廊、竹邮、紫藤坞、夺花漳涧等景观。如远香堂、荷风四面亭的荷(“香远益清”,“荷风来四面”);倚玉轩、玲珑馆的竹(“倚楹碧玉万竿长”,“月光穿竹翠玲珑”);待霜亭的桔(“洞庭须待满林霜”);听雨轩的竹、荷、芭蕉(“听雨入秋竹”,“蕉叶半黄荷叶碧,两家秋雨一家声”);玉兰堂的玉兰(“此生当如玉兰洁”);雪香云蔚亭的梅(“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”);听松风处的松(“风入寒松声自古”),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,柳荫路曲的柳,枇杷园、嘉实亭的枇杷,得真亭的松、竹、柏等等。





拙政园是明清以来苏州著名园林之一,也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。

拙政园中部的布局,疏密自然而匀称,建筑物的形体和色调丰富而不俗,树木也以不整形的配植为主,没有某些园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华贵、萧条或者奇矫的气氛,而具有朴素、富于自然情趣的优雅风格。

         《中国建筑简史》

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,它的主景区以大水池为中心。

主景区的建筑比较疏朗,意在稍事点缀、烘托山水花木的自然景观。整个环境虽由人作,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,尚保留着一些宋、明以来的平淡简远的遗风。

         周维权《中国古典园林史》

纵观此园中部结构,以池水为中心。

园内建筑大都临水,造型力求轻盈活泼,并尽量四面透空,以便尽收山水景色。……空间划分多用山池、树木、房屋,而少用围墙,园内空间似分,处处流通,互相穿插,层次丰富。山池房屋的位置与体量大小又都能恰如其分。凡此种种,构成此园疏朗、开阔、明净的特色。

         《中国建筑史》


手机网站
微信订阅号
苏州梁林古建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